标准工时制下在家“碎片式”办公,是否需要支付加班工资?
案 情 简 介
李某于2019年11月30日至2021年4月16日任职某科技公司,执行标准工时制。工作内容为撰写财经类快讯及从事软件后台维护工作,月基本工资为8000元。根据科技公司要求,李某任职期间需要利用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在家完成信息撰写和后台推送工作,公司根据公司报销制度,以周末每天50元、节假日每天100元的标准支付李某补贴。
2021年4月,李某辞职。离职后,他申请仲裁,主张自己在职期间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的工作都属于加班,公司应当以其月基本工资作为计算基数支付加班工资差额。公司则主张李某所述的加班不在办公场所,信息撰写和后台推送工作所需时间并不多,且已支付相应补贴,因此不同意支付加班工资。
在仲裁委处理中,依据查明的加班事实,对休息日、法定休假日的工作时长,双方均认可每日工作量处理时间为1小时左右。
仲 裁 结 果
仲裁委裁决科技公司以月工资8000元为计算基数,按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期间每日1小时为加班时长,支付李某加班工资差额。
案 件 分 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科技公司是否需要支付加班工资?加班时间如何认定?
《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也规定,
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完成劳动定额或规定的工作任务后,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分别按照延长工作时间、休息日安排工作和法定休假日工作等不同标准支付工资加班工资。
从上述条款可知,符合“用人单位安排”“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情形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
本案中,李某为标准工时制员工,根据科技公司的要求利用在家休息时间完成一定的工作内容。从形式上看,符合“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相关规定;从时间上看,符合“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相关规定。因此,李某在休息日和法定休假日的工作情形属于加班。由于科技公司没有安排李某在休息日加班的补休,应当支付李某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加班工资。因劳动者在家办公期间不需要遵守考勤制度,所耗时间无法确切衡量,因此,需结合双方认可的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工作量,酌情认定加班时间,在此基础上计算应得加班工资与已支付加班补贴之间的差额。
随着智能手机、即时通讯与办公软件的发展应用,沟通、交流的效率日益提高,但也导致在劳动关系领域中劳动者的私人空间和工作空间混同,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概念正不断模糊。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随时候命并完成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变得越发常见。从实践情况看,如果“碎片式”加班是偶尔为之,则对于劳动报酬问题,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与劳动者协商的方式予以解决;如果“碎片式”加班成为常态,用人单位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企业利益之间实现平衡。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推荐阅读
-
案情简介 韩某在一家公司勤勉工作了十个月之久,然而,当他决定辞去这份工作时,却向公司提出了一项要求:支付因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产生的第二倍工资。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要求,公司方面迅速拿出一份似乎早已备好的书面劳动合同,合同落款处赫然印有一枚刻有韩某名字的私章。然而,韩某对此表示强烈质疑,坚称自己从未拥有过这样的私章。一场关于私章真实性的争议,就此拉开序幕。 仲裁结果 本案中,用人单位应当支付未签劳动合同的第二倍工资。 案件分析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对于自然人的私章并未设立严格的登记备案制度。这意味着,私章作为一种身份标识,其对外并不具备公示效力。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某份文件上加盖了某个人的私章,就一定是该人的行为。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有责任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提供证据支持。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司法解释中也明确指出,无论是提出诉讼请求还是反驳对方请求,当事人都有义务提供充分证据加以证明。若无法提供足够证据,将承担不利后果。 在本案中,公司主张劳动合同上的私章是韩某本人或其委托他人...
-
(一)基本案情 陈某系外卖配送骑手,负责某商贸公司合作区域内的外卖配送工作。陈某在一次送餐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经认定为工伤后,陈某提起仲裁,申请某商贸公司与其解除劳动关系并支付经济补偿金及工伤保险待遇等。仲裁委对陈某工伤保险待遇相关费用予以确认,但以交通事故已获赔的数额超过了工伤待遇为由未支持其工伤保险待遇请求,同时以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为由驳回了陈某的其他请求。陈某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裁判结果 法院生效裁判认为,陈某并未接受用人单位的考勤管理,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具有较强自主性,且取得劳动报酬要取决于送单数量。结合陈某工作时需自行准备交通工具、配送箱、工作服,且每月需在劳动报酬中扣除固定费用购买雇主责任保险的事实,认定陈某与某商贸公司并不具备紧密的人身依附性及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故仅对陈某主张的各项工伤保险待遇予以支持,对陈某与某商贸公司存在劳动关系的主张不予支持。 注1:交通事故和工伤竞合的情况下,存在“双赔”的情况。 法律法规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
-
案 情 简 介 王某于2022年1月16日入职某保安公司,担任中控员,双方签订期限自2022年1月16日至2025年3月31日的劳动合同,月工资构成为基本工资2320元+岗位工资2269元,另有浮动加班费等。 2023年7月23日,王某所在的项目到期撤场,保安公司没有为王某安排新的工作地点,让其在家等通知,支付王某工资至2023年8月,其中2023年8月份仅发放工资3292.33元(不足额),此后一直未发放工资。 2023年10月31日18时14分,保安公司在微信群内通知王某必须第二天到新的项目报到上班。第二天王某未到岗,保安公司分别在当天上午、下午向王某发送催岗通知,要求王某于2023年11月2日务必报到上班,否则视为旷工。王某回复称,由于待岗期间没有任何工资,因生活所迫自己在外面接了其他临时务工任务,现在需要交接,几天后能到岗,希望公司理解。2023年11月3日,保安公司以王某2023年11月1日和11月2日旷工、在外兼职,属于严重违反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约定为由,与他解除劳动合同。 王某申请仲裁,请求裁决认定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裁决公司支付赔偿金。 据查...